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谷雨数据—腾讯新闻
(ID:guyudata)
作者:三三
编辑:郝库
你从小就是父母老师口中的好小孩。你努力刻苦,从来不被允许,也不允许自己考试掉下90分。早早戴上了眼镜,你当时很高兴,觉得这就是“好学生”的荣誉勋章。
你的目标一个接着一个,中考,高考,学生活动,绩点,保研,实习,考公,找工作.....即使你终于在接连不断的比较中胜出,跨过独木桥,找到一份工作,却仍然感到痛苦。
就像豆瓣“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简介写的那样:
“我们加速内卷。我们费尽心思,得到父母老师老板的认可,最终变成了自我pua大师。
我们积极反思。为人处事中,积极应和他人,相处不来一定是我的问题,我要表现得更好一点。
我们不善拒绝。请假,老师会生气吧?拒绝,对方会生气吧?开会上课,不应该上厕所吧?”
你约束了自己那么多年,这次真的不想再当好学生了。
为什么好学生心态
会感到受害?
做个爸妈眼里的“乖小孩”,老师口中的“好学生”,领导认可的“优秀员工”,为什么会感到受害?因为恐惧与压力一直存在。
你习惯性地服从外界,讨好他人,不擅长拒绝,做什么事情都害怕出错,一旦看到一点问题就开始过度地反思自己。
你习惯纯粹用分数排名学历证明自己的价值,总是希望在非常客观的评价标准里得到正向的评价,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考试要考到90分以上,写论文得到的评价是优秀而不是良好。
你害怕停下来,总觉得不做点什么就浑身难受。看着朋友圈里别人晒出的旅游美景,钓鱼攀岩,你也想像他们一样有爱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对快乐的羞耻和不配得感总是横亘在想法和实践之间。
(图/谷雨数据)
不能接受失败,不能接受自己只是一个不完美的普通人,陷在自己闪闪发光的好学生经历织就的条条框框里,他们认真,努力,但也焦虑,痛苦,内耗,嫉妒。
(图/谷雨数据)
豆瓣用户“良冬二日”评论,“‘好学生’就像个标准模板一样,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有一套固定的“好”的标准,而且绝不允许自己在这套标准里出错。可能这套理论准则在学生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好处’,同时依靠这套标准我们能‘轻松’的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可是,成人世界又哪有标准模板。
学校和家庭,是“好学生”
一辈子走不出的权威
“好学生”们对自己心态的痛恨和受害感总在学习和工作时爆发,夜深人静时又在脑内一遍遍反刍。
(图/谷雨数据)
根据我们对于该小组发帖评论时间的统计,晚上10点到凌晨是小组活跃度最高的时间段。人们总是在深夜emo。
学校和家庭,是“好学生”们最多感受到伤害的场景。其次是人际交往和工作。
(图/谷雨数据)
学生时代是形塑人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的重要阶段。这其中形成的强大的共情和理解倾向是“好学生”们容易过度讨好,自责的原因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轶凡等人基于经合组织(OECD)数据的研究表明,从不同国家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平均值来看,中国青少年的共情和理解指数远超其余三国,拥有相似的家庭社会结构和高学业压力的韩国紧随其后。
中美韩加四国中,学龄女生共情能力普遍高于男生,东亚青少年在共情能力上受性别差异比北美国家较小。
(图/谷雨数据)
此外,该研究还将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理解-倾听型”和“严厉-惩罚型”。结果表明,无论是理解-倾听型母亲还是父亲,对中国小孩的共情能力正向影响程度均高于其他国家。而美加韩三国的严厉-惩罚型父母总体上对青少年的共情能力起到负面作用,只有中国父母,尤其是母亲,越多严厉惩罚,越多批评否定,孩子的共情指数越高。
这似乎和父母口中的“玉不琢不成器”,“我教训你是为你好”,“我不踩着点你,你尾巴都要翘上天了”形成了某种呼应,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者认为,中国父母的过度严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讨好型人格,虽然确实能提高其帮助、关爱他人的意识,但也会导致其个人痛苦;且“在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强烈的父母控制通常被视为爱的表达,因此东亚(特别是中国)父母的消极情感表达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可能比北美地区要小”。
(图/谷雨数据)
豆瓣“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的组长左刚也成长在一个充满否定和打击的家庭。作为一个两年制专业硕士,在完成课业之外,学校还要求发一篇小论文和六个月实习才能毕业,像以前的每一次一样,她把自己这个陀螺抽得滴溜响。
听从前辈的建议,左刚从研一的12月就开始实习。转年3月的第一次选题组会,她准备了5个备选题目,导师说她是准备最好的,让大家都向她学习。组会上左刚发现别人都已经发表论文了,又马不停蹄地当天把3篇课程论文投了8个学术期刊。到了研一的5月,她作为导师组里最先定题的人,最早完成了开题报告,甚至没有太多改动,在舍友还没开始动笔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写毕业论文了。
暑假回到家的左刚,像一个开屏的小孔雀跑到父母面前寻求表扬,“我实习凑够了”,“我小论文发表了”,“我第一个完成开题”,“老师说我很厉害。”
“嗯,写论文不是最基本的吗?你最重要的是找工作,这些地方速度快没什么必要。”父母回应。左刚难过但没有很意外,从小就是这样。
在这种批判、严厉的成长氛围之下,“好学生”们像小牛一样努力,一旦没有办法达到目标便受伤痛苦,但从小到大被教育不断自我反省的他们只能将尖刀对准自己。
“别为你的懒惰找借口,除非快死了,不然你都得学习”。
“是我还不够好,让他们失望了。”
(图/谷雨数据)
与永远的反省和内耗相对应的,是中国学生相对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根据经合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自我效能测评五项中仅获得77.6分,低于受测的77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分数最低的一项是“我觉得自己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正像“好学生”们焦虑地忙碌,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最后却只剩下无力和挫败。
(图/谷雨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东亚三国学生的自我效能指数均排在榜单后列。
而在这个“好学生”组成的豆瓣小组中,来自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声音最多,江苏、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中也有很多人深受好学生心态所害,参与讨论来寻求认同,并为同病相怜人提供支持。
(图/谷雨数据)
去他的三好学生,
我给自己颁奖状
好学生困境,到底怎么样才能走出去?
好学生心态的病友们常常在看帖子时发现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最多的评论是“抱抱”,“正常的”,“没关系”,是对向他们倾诉的人说,也是这样告诉自己。
也有过来人出谋划策,接受自己的不足,或者走出去看看,逃离紧张压抑的环境。更有甚者主打一个紧跟发疯文学潮流,“就要对外发泄!该发疯时就发疯!”
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暖心的支持和鼓励。在开导和出主意之外,组员们会像念咒一样不断重复来说服楼主相信,“你已经很厉害啦!”“你是好勇敢,好勇敢的宝宝!”“你真的很棒很棒!你值得,你配拥有!”
(图/谷雨数据)
前段时间有一个话题特别流行,叫“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有人从小到大被打击被否定,长大后便追逐赞扬,寻找自信快乐成长的可能;有人被匮乏感束缚了整个童年,成年后拼命溺爱自己,将能力范围内想要的一切通通买下。
就像“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的标语那样,
“去他的三好学生,我给自己颁奖状!”
发表评论